• 电话:010-88680603
  • 手机微信①:15910341966
  • 手机微信②:13021966943
  • 邮箱:huacanjiaoyu@qq.com
预约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华璨动态
  •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指南
  • 云课堂
    • 心理科普
    • 家长课堂
    • 咨询师成长
  • 联系我们
预约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华璨动态
  •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指南
  • 云课堂
    • 心理科普
    • 家长课堂
    • 咨询师成长
  • 联系我们
    首页>>咨询范围>>情绪压力>>恐惧
为什么老人总是被骗?由于死亡恐惧症

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期都有可能陷入“死亡恐惧”。临死前身患疾病和残疾,给亲朋好友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如果你不相信死后还有灵魂,死亡本身就不值得害怕。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精神是唯物主义的大脑过程,而不是超自然的灵魂。人死后,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现实,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自由而精彩。

为什么老人总是被骗?由于死亡恐惧症

对于接近黄昏的老人来说,“怕死”更难摆脱。因为“死亡”不再遥远,随着同龄亲友的离去,对死亡的恐惧也与日俱增,甚至让人昏昏欲睡,泪流满面。许多老年人在“健康焦虑”后被不诚实的骗子剥夺了养老金,损失惨重。心理学家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死亡恐惧”。作为孩子,没有人希望父母怕死到忘记活着的意义。孩子被困在迷宫中,如何伸出援手帮助老人减轻恐惧?

真实案例:“空巢老人”怕死频被骗

72岁的郑阿波和妻子“空巢”已久。儿子家在上海定居,女儿女婿不在广州。他们拍完《太阳大冶》后,回到广州享受悠闲的生活。直到四年前郑阿波扭伤了膝关节,她的人生才发生了改变。病愈后,又发现她有糖尿病。从那以后,她总是在某个地方感到不舒服,需要去看医生和吃药。

郑阿波花了几千块钱买回了西南某地方生产的国家“圣药”,后来发现是假药。半年前,她在医院门口被一个年轻人拉住,手里塞着一本名为“根治糖尿病”的新型生物制剂的小册子。从此,那个自称姓林的小伙子隔三差五给她打电话,热情地问她怎么样,并推荐她参加公司组织的“敬老自由行”。

郑奶奶很喜欢这个甜美懂事的小伙子。有时她和女儿在电话里吵架,向他抱怨。有时候她会聊半个小时。为了帮助小林完成第一季度的任务,她拿出700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药。但是过了几天,小林的手机号突然变空了,郑奶奶醒了,又被骗了。

“我们接触到不少老年患者,他们盲目购买保健品,甚至上当受骗。一些走路不稳、血脂偏高的老年人会急着睡觉。”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魏秦岭说,这些感觉不舒服、有“健康焦虑”、整天容易受骗的老人,会不自觉地暴露出自己真正的心脏病——怕死。

据魏秦岭分析,正是因为年龄的增长,郑奶奶才会想尽一切办法求医问药,延年益寿,以阻挡临近死亡的步伐。而且因为孩子不在身边,需要家庭的安慰,所以对骗子的话很认真,被骗了。

科学家说: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源自不理性的想法

死亡不仅夺走了我们的生命,也迫使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承受恐惧,这限制了我们的自由。美国情感专家亚历克斯里克曼(Alex Rickman)医学博士说,有些人说他们“不怕死”,这可能是一种否认,但实际上他们无法面对死亡。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由无意识的对死亡的恐惧引起的。发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要死了,为了对抗死亡的焦虑,他们会捍卫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变得更有激情,物质欲望会增加,会热衷于追逐名利。

死亡的过程和其他方面都是值得恐惧的,比如生前身患疾病和残疾,死后让关心自己的人感到痛苦。我们听过那么多痛苦的死亡,当身体感到不正常的时候,我们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可怕的疾病,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只要死后没有灵魂,死亡本身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死后没有灵魂,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就不再存在。”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马蒂内莫科(Marty Nemoko)也说过,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出生前和死亡后都不会有任何意识,那么死亡可能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哲学教授、认知科学项目主任保罗萨加德(Paul Sagard)说,人类的一些恐惧是有道理的,比如飓风让你害怕,但有些恐惧是不合理的,比如没有证据担心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么,有什么理由害怕死亡本身呢?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快速进展支持了伊壁鸠鲁的观点,证明了人的精神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大脑过程,而不是超自然的灵魂。人死后,大脑的功能就停止了,人也不会感到什么痛苦。

很多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宗教观念造成的,宗教是他们的解决之道。相信你的信仰会让你死后生活幸福,那你就没那么怕死了。但是,前提是你的信仰是正确的,世界上不同的信仰太多了。你怎么知道你相信的是对的?萨迦德指出,你会担心,如果你相信错了,你死后会受到永远的折磨;如果你没有信仰,你就不需要担心一辈子。

解决之道:接受死亡,便能得到人生最大的自由

我们怕死,能提就尽量不提,形成了共同的社会文化。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终身教授欧文亚隆说,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必须停止逃避死亡。死亡就像一项生命任务。我们知道迟早要面对,但我们总是忽略、回避、拖延。结果它挥之不去,总是浮现在脑海里,让我们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焦虑。对于生命末期的老人来说,身边的人往往不想为他们担心,比如隐瞒亲人要死在家里的消息。

南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内森赫夫里克说,有意识地面对死亡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它会让死亡不那么可怕,或者至少让它变得可以接受。恐惧是天生的,但勇气可以后天学会。想到死亡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抑郁,但如果每天想5分钟,一周后抑郁症状就会减轻。

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死亡,但却无法避免。英国牛津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和哲学家尼尔伯顿博士认为,我们可以做的是避免死亡影响我们的生活。“接受死亡是最大的自由。”里克曼说,当一个人“永不死亡”的想法破灭时,可能会出现压力后创伤障碍,导致焦虑。这种幻灭感是好事,给人一个挑战死亡恐惧的机会,而不是活得更快乐。

很多癌症患者说自己确诊癌症的时候很害怕,甚至整个人都麻木了,但是对生活的看法完全不同,感觉前所未有的充实。有些人在心脏病发作后幸存下来,几乎淹死,他们的生活态度也会有很大的积极变化。英国利兹都市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史蒂夫泰勒博士发现,面对死亡会让人意识到过去和未来并不重要,生命只发生在这一刻,这让人们更加感恩,感谢家人和朋友,感谢活着。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人会觉得世界变得出奇的真实和美好,会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尽可能的精彩。

专家分析:焦虑性格老人更易“畏死”

“死亡是生命必须面对的普遍问题。怕死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老年人特别怕死,这和衰老、性格、个人情况有关。”魏秦岭指出,身体机能的衰退,尤其是脑血管疾病,会使老年人的情绪更加脆弱,容易受到死亡事实的刺激。根据性格分析,焦虑、抑郁程度较高的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更明显。

老年人的遭遇也会加重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和孤独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意象。老人辞职后,特别是失去工作能力后,需要孩子在经济上支持,充满挫败感和自卑,害怕被孩子抛弃。孩子不在身边,忙于工作照顾下一代,对老人不够关心,让他们很孤独。同龄亲友的离去,增加了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

近年来,媒体上不时有报道称,“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更具杀伤力,尤其是孩子在外地的“空巢老人”更容易被触动,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感触颇深,担心自己遇到突发情况,没有人及时救助。"

此外,中国人的成长过程缺乏生命教育和带着个人考虑的生死教育。人们把“死”和“病”看做是惩罚和报应,不想在生活中谈“死”。老年人很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给他们的心灵增加了死亡的枷锁。

实用支招:亲人如何助老人减轻“死亡恐惧”?

要帮助老人减轻“死亡恐惧”,最重要的是情感支持和家庭陪伴。魏秦岭说,首先,孩子要理解老人对死亡的复杂心态,关注老人表达的“健康焦虑”,不要指责老人“没事找事”。其次,让老人的生活充实起来,多接触外界,不要做“老人”。可以鼓励老年人多锻炼身体,报名“老年大学”,学习跳广场舞,参加社区活动。同时,孩子要学会肯定和赞美父母。他们不妨赞美老人做饭好吃,打扫卫生,写一幅好画,在市场上找到一件好东西,这样可以让老人觉得自己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增强自信心。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孩子可以多推老人到外面走走,尽量找时间和老人聊聊日常工作和知识。老人说身体不舒服,要尽快去相应专科检查,排除身体疾病。如果体检没有问题,老人仍然抱怨身体不适,影响日常生活,不妨请心理医生介入,给予专业指导。

其次,不要刻意回避死亡这个话题,而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机智地与老人谈论“生死观”。比如,好朋友或熟人的去世,让老人不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请老人谈谈他和死者过去的交往。耐心地听他/她倾诉,有助于化解悲伤,同时也能引出老人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如何处理善后事宜。家人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引导和解释,比如评价死者“生前的精彩生活”、“大家都记得他,没有白活”去世”。“这种事情毕竟很少发生,所以会被媒体报道,大部分老人还是会被孩子照顾。”如果老人性格内向,爱看电视剧,孩子可以陪父母看家庭伦理电视剧,用“别人的父母”的故事引出生老病死的话题,从而治愈老人的心脏病。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
专业在线咨询 免费预约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经常失眠的你该怎样获得良好睡眠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社交恐惧症与你的出身家庭有关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克服恐惧心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死亡恐惧症:“死”与“生”相伴一生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面对选择困难症我们应如何克服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幽闭恐惧症的治疗应如何治疗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什么是幽闭恐惧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社交恐惧症治疗需要4个步骤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热门文章

怎么有效克服紧张心理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社交恐惧症治疗需要4个步骤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克服恐惧心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什么是惊恐障碍?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研究发现强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恐惧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婚姻恐惧症的心理解析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角落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个人应该怎样克服恐惧死亡的心理?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什么是广场恐怖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如何克服「驾驶恐惧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 关于华璨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流程
  • 视频咨询
  • 联系我们

010-88680603

8:30-20:00 周末无休

咨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6号,彩印大厦七层
  • 预约助理:孙老师

    微信号
  • 预约助理:杨老师

    艾老师微信
  • 预约助理:欧阳老师

    艾老师微信
版权所有: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备案序号:京ICP备120078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