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010-88680603
  • 手机微信①:15910341966
  • 手机微信②:13021966943
  • 邮箱:huacanjiaoyu@qq.com
预约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华璨动态
  •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指南
  • 云课堂
    • 心理科普
    • 家长课堂
    • 咨询师成长
  • 联系我们
预约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华璨动态
  •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指南
  • 云课堂
    • 心理科普
    • 家长课堂
    • 咨询师成长
  • 联系我们
    首页>>咨询范围>>情绪压力>>焦虑
抑郁症患者最需要什么?

说到抑郁症,我回想起和一个心理咨询师聊天,他调侃道:“抑郁症真的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也许这是可行的,把抑郁症患者整焦虑了,然后治疗他的焦虑症”.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其实是一种丧丧。如果一个人抑郁了,你让他快点好起来,你就会注意到。这似乎解释了很多人除非自杀,否则不知道自己得了重性抑郁症。

奇怪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抑郁症患者隐瞒病情,拒绝求助?

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与抑郁症相关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抑郁情绪。's所谓的抑郁意味着他对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仿佛世界是灰色的。但是,并不是说一个人抑郁了就会被诊断出抑郁症。重要的是要知道抑郁症是一种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绪。

抑郁症患者最需要什么?

第二个阶段是抑郁状态。's所谓的抑郁症就是长期陷入抑郁,例如,几个星期。当一个人遇到亲人去世或突然失业自己勉强能有所成就,但如果严重,就会影响社会功能。比如——学生一天不能起床,上班族不能工作。当社会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你刚才问的问题说,好像有些人平时看起来一切正常,那为什么有一天突然做了很神奇的事情呢?那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不管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完美主义倾向。取得了什么成就,他们仍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抑郁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倾向可能与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比如你早期的育儿环境,如果你的父母一直认为你不够好,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你真的不够好(往往是下意识的)。对你这么苛刻,你也会对自己这么苛刻,即使你成家立业,成名了。

另一个原因是,抑郁症患者对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追求完美。他们可能会想:“如果我向别人求助,是否说明我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这样一来,抑郁症患者往往不会把自己的困难或愤怒过多地展现给别人。

我们必须知道,抑郁症是一种愤怒,这种愤怒有很多来源,也许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我在生自己的气”;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似乎各方面都很完美,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爆发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会觉得:“可能我不够好,不该发脾气”。一个抑郁的人在发完脾气后,会感到内疚、羞愧、自责,但别人不知道,他也不会告诉别人。

第三是因为抑郁症患者的低自尊。's的低自尊与他的成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有些抑郁症患者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要不断做各种事情。他一旦停下来,就会感到空虚,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旦停止,这种空虚感就会淹没整个人。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一些抑郁症患者极力隐瞒病情,拒绝寻求帮助,最终导致不自杀也没人知道自己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02

问:

不久前,我们听到翻译孙仲旭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听了之后发现网上有很多文章分析原因,试图了解自杀者的心理状态。

有抑郁症患者写道,这种分析对抑郁症患者没有任何帮助,除了增加压力,影响就医的勇气。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如果是这样,到底什么才是合适的呢?

答:

近年来,心理健康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多名人也患上了抑郁症。所以,很多人开始关注抑郁症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有的写与抑郁症有关的文章,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文章内容对抑郁症患者有帮助吗?这需要观众仔细筛选。

我记得抑郁症患者曾描述过他们患抑郁症时的感受:感觉自己就像陷在泥潭里头,好像下面的泥拼命地要把自己往下拽,想挣脱出来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力气……

对他们来说,如果此时收到一些负面信息,他们可能会被诱惑陷入更深的冥想,反复思考一些不好的事情。说起来,我觉得这几年地震很多,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在播这种惨烈的画面。不知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有什么感受。(很难受)对!

事实上,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文章中,创伤性场景或经历的重复呈现对观众都有类似的影响。如果观众本身就是一个抑郁的人,在收到太多负面消息后,他很可能会更多地陷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会更难找到生活的希望。

然而,如果这样的分析文章是由一些专业人士写的,考虑到他们能够很深刻地了解抑郁症这种疾病,像发病、症状、治疗,情绪经常处于一种非常低落的状态,并因此而不愿作任何活动。这就是很多人所奇怪的——患抑郁症的人为什么那么“懒”!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鼓励病人做一些事情会不会适得其反?

答:

这里还提到了轻、中、重度抑郁症。

轻度的的意思是,“我只是在这段时间里状态不佳,但我仍然可以做点什么”,也就是说,它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没有太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提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患者是有帮助的。

但对中度或重度患者,来说,你越说“快点好起来”,他就越不能好起来,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我真的不够好,你们都让我变得更好,但我什么都做不了,这对我来说太难了”。这并不是说这个人懒,也不是说这个人道德不好,而是因为抑郁症确实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如果一个人真的经历过那种深深的抑郁,他会发现,当他抑郁的时候,不管别人说什么,他就是不听。这就是重度抑郁症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的原因。

重度抑郁症's病人的社会功能完全严重受损,当他的抑郁症非常严重时,他几乎没有办法思考,但当我们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时,我们需要来访者去思考和理解一些东西。

所以,当一个病人有严重的抑郁症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些药物,让他们稍微改善一下情绪,冷静地思考别人说的话,对他的心理水平做一些工作。

那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呢?

事实上,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不是立即解决问题,而是与情绪的联系。我不记得哪部电影有这样的情节。一个男人可能失去了亲人。他的朋友想帮助他。而不是说一大堆“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那样”,只是默默的坐在那里陪着他。

想起来了,我们必须帮助某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把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到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04

问:

我记得有学者说过,抑郁症不仅对当事人是痛苦的、有害的,而且是“有益的”,因为抑郁症起着“强制保护”的作用。

在学者看来,如果没有抑郁症这样的“刹车提醒机制”,我们的生活跑车会越跑越快,最终会起火烧毁,也就是极度疲惫而死。

问题是,这样的提法是心理治疗上试图从乐观的角度诠释抑郁症呢,还是有现实的依据?,

答:

上面说的给抑郁症患者一定的时间,其实和这个保护机制有关。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其实是一种丧丧。如果一个人抑郁了,如果你让他很快好起来,他会死,会谈恋爱,会学习不好,会失业.而他会在新的时代失去他的——40岁和30岁,这是很不一样的。

各方面的失落都会让我们感到失落,难过,甚至绝望。这时,抑郁症是保护我们身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因为,在失去的状态下,如果出现抑郁,那么我们就会相应的减少身体活动,起到“踩刹车”的作用。

05

问:

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相对于回避和麻痹,获得控制感,减轻疼痛程度,使改变成为可能。

但是为什么简单的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效果不明显?是因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完全失控了吗?

答: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国内外普遍做法是:

对轻度抑郁症,来说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是中度抑郁症,你可以做心理治疗,但最好配合药物治疗;

当你到达重度抑郁症,时,特别是如果你发现自残行为,你必须住院,然后在他的抑郁症得到控制后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

对于重度抑郁症,为什么单纯的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呢?

例如在那是因为重度抑郁症多半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一位母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特别糟糕的状态中。她感到内疚,甚至对吃东西感到内疚。她想过自杀,但害怕孩子死后没人照顾,所以可能会先杀了孩子再自杀。所以抑郁症患者最大的不良后果就是自杀,甚至是长期自杀。

在这里,我给抑郁症患者一些建议。

第一,可以寻求支持。记得,年有一项研究涉及两组受试者,每组受试者的脚踝上都绑着一个电极,受电击刺激。一组受试者手牵着手站在他旁边,而另一组没有。实验表明,前一组受试者会感觉好得多。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如果有亲密的支持,对病情的恢复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抑郁症患者需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说。

第三,寻求专业帮助。的抑郁症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疾病。精神病医生可以给病人做一个评估,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各方面都适合心理治疗,他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第四,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小的目标。不需要和自己过不去。他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目标也不能太大。

06

问:

据观察,一方面,抑郁症的发病率往往与家庭功能不良有关,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往往损害家庭功能,因此家庭功能与抑郁症形成循环因果关系。

"了解这个周期的因果关系有利于临床家庭心理治疗."我看到你在文章中写道,“当一个家庭模式形成,并对家庭成员产生负面影响时,家庭治疗的目标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模式,恢复家庭功能。”

那么,如果家庭治疗在家庭层面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并成功打破恶性循环,是否意味着这种治疗的效果大多局限于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的恢复?

答: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家庭对抑郁症的重要性。

首先来看一下夫妻关系。,当我们与我们喜欢的人相处时,我们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我们在重复我们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地找一个和父母有一些共同特点的人作为伴侣,在伴侣身上重复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模式。比如,人们可能认为监狱里的犯人不会有人谈恋爱,他们很难找到对象结婚,但问题是,有些女生会找有犯罪经验的人做伴侣。怎么会这样?

国外研究发现,这些女孩大多有父亲在家庭环境中犯下类似罪行。想必,我们小时候就习惯了父母之间的相处,习惯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相处。长大后我们遵循这种模式去寻找伴侣,因为我们学到的亲密关系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恋爱过很多次,如果让他回忆一下这些他喜欢的人有什么共同点,我觉得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如果有些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人小时候在家里得不到照顾,例如一个女孩,从小父亲就总是批评和责骂她,她会想:“我恨死我父亲了,以后我一定要找一个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但她要找的人表面上可能和她父亲完全不一样,但实际上,那个人有一些她不想找的父亲的特征。这在分析上叫做强迫性重复。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在寻找配偶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重复过去的模式,所以有些人一生中可能结过很多次婚,但他们可能在每次婚姻中都重复同样的模式。

所以有人说,当他们因为婚姻问题或者感情问题想要换个人的时候,其实可能更重要的不是换一个人,而是思考两个人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两个人有冲突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有没有修复的可能?两个人的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能有一些改变吗?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有另一个人,这种模式也会重复。

如果此外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说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那么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重复这种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地向父母学习,继承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然后我们会用这些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了解家庭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在什么情况下做家庭治疗比较合适?

我记得很多抑郁症患者来求助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我抑郁”,而是说“这段时间我睡眠不好”,“我头疼,身体不舒服”。如果仔细提问,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活事件,比如孩子不愿意上学,在学校的冲动行为,长期不和。他有一定的心理认识,与原籍家庭界限明确,可以给予心理动力学个体化治疗。如果他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也抑郁,或者他的父母长期有矛盾,或者他与家庭有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或者他接受过父母的严格教育,认为他“不够优秀”,在这种情况下,给他选择家庭治疗是有帮助的。

问题中,你问,家庭治疗的效果会不会仅限于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的恢复?

事实上,家庭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家庭互动,还可以促进个人精神成长。而且,有的人不仅改善家庭互动,比如有的人被内化为“不够好”。除了改善他与家人的互动,我们还可以让家人多支持他,了解他的状态。康复更有帮助;如果他的抑郁与他和父亲的内化客体关系有关,我们可以让他建设性地表达愤怒,冷静地和家人沟通。

07

问:

无论治疗什么病,都难免用错方法。作为心理学家,你在抑郁症的治疗中看到了哪些误区?

答:

说到误会,很多来访者会担心用药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自己只有在抑郁的时候才需要用药,或者认为自己用药就会变得疯狂,或者担心自己不能停药。

因为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医生几乎每天都会解释这样的问题。说到药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可能需要两个星期才能通过血脑屏障,在大脑中达到稳定的药理浓度,也就是说药物治疗需要两个星期才能见效,有时更快,因人而异。

但问题是,有些抑郁症患者觉得刚才吃的药没用,或者怕有些不良反应,就不继续吃了。其实药还没见效。如果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适应几天后不舒服的感觉可能会逐渐消失,医院的医生可以帮助调整药物剂量。

临床上,在用药合理的话,是不会产生依赖性的。.抑郁症药物在治疗的早期需要两周或更长时间才能生效。因此,在用药的第一周或前两周,可以使用少量镇静药物来帮助改善睡眠。明确一点,药物是用来补充大脑缺乏的神经递质的,有经验的医生会确定剂量,不会产生依赖性。

其次,有人会担心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应该知道,一种药物的上市需要非常严格的药物试验。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的不良反应是收集到的所有不良反应的一长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良反应在服用该药后都会出现,可能只是部分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因人而异。

另外,有人认为只做心理治疗就够了。部分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自残,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必须服药,因为一旦有强烈的自杀念头,就会寻找各种机会。

对于还有就是,医生能不能去问抑郁症患者有没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医生来说,有必要问一些诸如自杀之类的问题。其实患者并不介意甚至希望医生问这样的问题。

虽然如果不是自杀无法知道他患有抑郁症?的一些抑郁症患者相对隐蔽,但他们可能会通过写遗书或其他方式表达绝望的想法,并有一些线索可循。所以,如果身边的人表现出自杀的想法,我们就要关注他们,尽可能的提供一些帮助。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
专业在线咨询 免费预约

咨询范围

  • 婚姻情感
  • 情绪压力
  • 孩子教育
  • 性心理
  • 职场/人际
  • 个人成长

推荐阅读

焦虑症的症状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为什么会焦虑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如何化解焦虑?教你5个理由3个解决方案!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人生最累的不是四处奔波而是不放过自己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自测:是否患有焦虑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什么是焦虑症,如何面对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白领为什么有焦虑症?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2020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焦虑?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危害有哪些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热门文章

信息过载会让人焦虑为什么呢?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早期表现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有判断标准吗?标准是怎么样的?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如何治疗?试试这五个方法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严重焦虑症的表现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如何摆脱焦虑 防止它成为我们个人成长的绊脚石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你的焦虑来自哪里?为什么会焦虑?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的几个真相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越挣扎越沉沦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焦虑?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焦虑症的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 关于华璨
  • 心理咨询师
  • 咨询流程
  • 视频咨询
  • 联系我们

010-88680603

8:30-20:00 周末无休

咨询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丙3-6号,彩印大厦七层
  • 预约助理:孙老师

    微信号
  • 预约助理:杨老师

    艾老师微信
  • 预约助理:欧阳老师

    艾老师微信
版权所有: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   备案序号:京ICP备120078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