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叙事疗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具有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范围广,成人和儿童皆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叙事治疗理念:
1“人≠问题”
2“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主人”
3“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
4“较期待的自我认同”
5“寻找生命的力量”
主流文化影响我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解构主流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虽然很多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慢慢地去走,去看,我们一定会找到属于生命的力量。
叙事疗法的大致程序和方法如下:
1.邀请来访者叙说问题或主线故事,放空自己,带着好奇和“无知”仔细倾听,适当回应。
2.界定并为问题命名、外化。
3.邀请来访者觉察、思考问题的特殊意义事件和例外事件,通过解构进而发现其为故事赋予的意义和背后的价值观。
4.将特殊意义事件导入个人生命故事的主线,引出例外和支线故事以及背后的价值观。
5.邀请人们思考根据先前对话所形成新的故事、成就、价值观、信念,建构新的自我认同。
6.评估新发现的正、负向影响。
7.邀请来访者思考具体行动、决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8.重要他人或外部见证团队的见证与肯定。
9.商议结束咨询或治疗。
叙事疗法的理念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好的契合,例如,人不等于问题的理念既顾及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又符合国人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访者是他生活的专家更适合解决具有关系自我观的中国人的问题;平等尊重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的无知好奇更容易走进中国人的心里;关注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善于反思和自律的特点;将生命经验比作故事的隐喻更贴近中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传统比喻,更容易被接纳。因此叙事疗法在中国更容易成为一种“接地气”的治疗方法,前景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