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惠能弘法
惠能和猎人一起,也有15年了。有一天,惠能觉得时机到了应该弘扬佛法,不应该继续这样逃避在世外。
惠能和猎户们告别,用布袋装着弘忍传的禅宗衣钵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门口。这时候的惠能,乡野村夫打扮。
惠能看到很多善男信女如潮水般涌向寺内。
“请问怎么这么多人进寺庙里面呢?”惠能找了一个人打听。
“法师开讲了,讲《涅槃经》!快点了,迟了没位置。”
惠能也进去听讲。
当时一阵风吹过,风幡在动。
一个和尚看到了,说:“风在动。”
另一个和尚说:“幡在动。”
大家听了之后,开始讨论起来,分为两派,一派支持“风动”,一派支持“幡动”。
惠能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听到后,大为吃惊,心里面默默想着:“一个村夫怎么会有如此深奥的说法呢?肯定不是普通人!”
邀请惠能坐在显赫的位置,请惠能讲一讲为什么是“仁者心动”。
惠能一一告诉他,说得很符合佛法的奥义。
印宗说:“你不是普通人吧!我很早就听说黄梅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弟子了,弟子往南边来。莫非你就是弘忍的衣钵传人吗?”
“不敢不敢。”惠能双手合十,间接承认自己是弘忍的传人。
这时候,弘忍已经离世十三年,十三年来,大家都在寻找禅宗的衣钵,没想到会在广州出现。
印宗也双手合十,起身回礼,请惠能拿出衣钵,展示给寺庙里外的人们。
原文: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02
“心”的动态属性
为什么惠能“仁者心动”,让印宗刮目相看呢?
《坛经》中多次强调人的心性本净。我们看到的物理现象都属于“色相”,“色”不是颜色,不是光粒子。“色”,指宇宙中的一切有形的物质,“空”指宇宙中的基本物质元素,是无形的物质形态,是能量。比如说水。变来变去,好像很神奇,但其本质是“空”(张国忠,2007)。
空不是没有,而是变化的可能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实在,也无法变化。
挂在旗杆上的幡动了,是风吹动的吗?还是幡自己动的?这些都是现象,是人们看到的现象。如果没有人在现场,动或者不动,又有谁知道呢?
所以,看上去是幡在动,其实是风的力量在推动,那么怎么会有风呢?地球在转动,气流形成压力差,推动空气运动。
时间是一种运动。前一秒,幡静态的,后一秒,幡已经动起来。
这一切,都被观察者-人-看到。佛教认为“色心不二”,人看到变化的物理现象为“色”,看到即“心”,看到的动态“色相”,也就是“心在动”。
从惠能的语言里面,可以看出来,惠能强调人作为一种自觉的个体,个人知觉到的烦恼不要向外求解脱,而是向内寻求自我疗愈的方法。“心性本净”,是惠能一贯主张的观点,也是惠能对于人的理解。
禅宗对后期“路王”心学产生影响,比如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主体和环境的统一性,个体融入在环境里面,不能离开环境来认识个体。时间作为环境的重要变量,一直在运动。既然时间在运动,那么环境也在变化,随之在环境里面的个体也在变化。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色空论”,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仁者心动”能够引起印宗的重视。
在心理咨询里面,很多来访者有焦虑情绪,长期焦虑导致焦虑症,表现为心情烦躁、坐立不安、睡眠不佳甚至严重失眠。探索其本质,在于用一个静态的观点去看待动态的世界。
比如明天要出差,小李今天就睡不着。为什么?因为担心明天赶不上高铁。也许有人说:“设置闹钟就好了呀!”
不,没有用,小李担心闹钟不能够按时响起来,于是设置两个闹钟。但,还是觉得不靠谱,又打电话叫人在第二天早上6点钟一定要打电话通知自己……
无缘无故担心!是不是很傻,是不是很可怜!
怎么办?(大家可以留言讨论)
03
“心”的静态属性
心具有静态属性。
《坛经》认为:心性本空。
这里的“心”不是物理的“心脏”。“心”,没有物质属性,无法用重量、矢量衡量。“心”也没有时间概念,前面讲过,时间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心”超越时间和空间,达到了永恒的静态。
由于“心”不受物理定律限定,具有主体自觉,极大地鼓励人们寻求自愈的方法。
《坛经》中多次强调人的心性本净,如“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在《坛经》以前,人们认为佛法不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外面,自己要求佛法。
《坛经》革命性地打破了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提出“心性本净”,也就是说,佛法不在天边,而在眼前,不在天上,而在凡间。
神圣和凡俗没有界限,自己就是佛,自己具有佛性。涂尔干研究南美、澳洲等原始氏族部落宗教形式,认为凡俗和神圣不可调和,这是西方的宗教观。
在中国文化中,神圣和凡俗没有明显极限,自己家里可以有佛龛、道君,在家里可以拜佛、拜神仙,也可以去寺庙拜佛,去道观拜神仙。
并且,《坛经》虽然保留了传统佛教原有的名相概念,但是,惠能革命性地对传统的名相概念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诠释,让受众不要纠结于名相词汇的语义,而是关注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不立文字”的境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即澄明又遮蔽的东西”。(苏杰,1998)
庄子却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是以“知者不言”。
《坛经》后,佛家和道家在“意象言”的认识上达到一致,中国文化从此开启“儒释道”的整合,三者互相接纳包容并蓄,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平台,滋养着时间长河中的先辈,也为当代中国人提供着心理成长的力量。
在很多中国人的处世观念中,至少整合了两个哲学元素,有些人选择“内儒外佛”,有人选择“内儒外道”或者“内道外儒”,在意识或者无意识中选择先贤哲学作为安身立命的方略。
2020年期间,老师和我游览广州大佛寺,老师说:“儒家是粮油铺,道家是杂货铺,佛家是医院。”
我非常认同。
当人们内心烦恼,找儒家不行的,儒家只会告诉人们要遵守社会规则,仁义礼智信,那是对君子的要求,自己可以是君子,但不能要求环境中所有人都是君子呀!
遇到烦恼得找佛家,看看《坛经》,读一读“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如果被老婆骂了,没有关系,自己做错了该骂!自己没有做错,道个歉,也就过去了,没必要纠结谁对谁错!不要有对错的二元对立,夫妻不是两个人,而是利益共同体,有共同的利益,何必区分赢家和输家呢?
如果老公不长进,没关系,也不要逼迫他努力,看他天天打游戏,也没有什么前途,实在不行换一个,或者自己一个人过,也是极好的。
如果被领导冤枉了,也不需要太难过,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被职场小人陷害,没关系,做好自己,让自己更有力量更有价值,不需要去和小人理论吵架。
孩子打破家里的玻璃,没有关系,孩子犯错误是必然,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哪个孩子能够不犯错误呢?难道家长需要记录孩子犯了多少错误,然后记账等孩子长大后追索吗?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