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88680603
手机微信①:15910341966
手机微信②:13021966943
邮箱:huacanjiaoyu@qq.com
预约
首页
关于我们
华璨动态
咨询范围
婚姻情感
情绪压力
孩子教育
性心理
职场/人际
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师
咨询指南
云课堂
心理科普
家长课堂
咨询师成长
联系我们
预约
首页
关于我们
华璨动态
咨询范围
婚姻情感
情绪压力
孩子教育
性心理
职场/人际
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师
咨询指南
云课堂
心理科普
家长课堂
咨询师成长
联系我们
首页
>>
咨询范围
>>
孩子教育
>>
网瘾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规则的面对孩子的行为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们很兴奋,父母更兴奋。闪电时,父母闭上嘴,世界一片寂静。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很不舒服。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该做什么?  。 事实上,许多父母都熟悉“无条件接受”这个表达。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对此有偏见。  。 父母总是有这样的问题:  。 总是“无条件接受”,难道孩子们没有规则和法律吗?  。 长期“无条件接受”会变得溺爱孩子,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吗?  。 有了“无条件的接受”,孩子们不会变得无法忍受批评和听劝告吗?  。 一些家长更直接地说:"无条件接受,说起来容易,真的是个问题,没用!"  。  。  。 那么,“无条件接受”是如何运作的呢?  。 “无条件接受”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接受儿童的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地纵容儿童。  。 一些家长问“接受”是否意味着接受、默许和没有规则。接受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放纵。你想在2.5岁或3岁以后建立规则吗?它必须建立起来。制定规则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然而,应该特别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一规则不仅是为了限制儿童“无所事事”,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即明确告诉儿童他们还能做什么。 有人指出,父母在为他们的孩子制定规章时应该采用“可以/可以/不可以”的逻辑。例如,如果你不允许你的孩子看电视(否),那么你也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活动(是)。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因为这个规则,我失去了所有的快乐。只有当孩子们愿意遵守规则时。在你制定的规则中,他可以享受最大的自由。有了一个自由的孩子,他不会变得“无法无天”。  。  。 “无条件接受”是“接受孩子的情感”。它允许孩子有情感和表达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 孩子们发脾气,大声哭,因为他们得不到什么东西,这让许多父母很头疼。尤其是在超市或购物中心,在公众的目光下,孩子的滚动和哭泣会让父母感到羞辱,并渴望阻止他们孩子的行为。  。 这时,不接受孩子的父母会恼怒地想:“我已经失去了生命,你不要起来!这孩子真的很难管教!如果你买不到,你也买不到!如果你再哭,我就揍你!”  。 接受孩子的方法是了解孩子当前的情绪,明白想要什么却被拒绝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第二次惩罚。因此,“移情”是第一步。抱着他,拍拍他,告诉他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在和他交流之前,让我们等他冷静一会儿。  。 “接受情感”并不意味着溺爱,也不意味着满足所有要求。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满足”他们所有人并立即满足他们。如上所述,你不能给他买那个肯定有原因。即使孩子暂时不能接受,他也应该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他知道他的父母会坚持这个原则,他会从困难中退缩。这样,他就不会用哭泣作为强迫父母屈服的手段。事实上,如果你足够小心的话,你会发现孩子们实际上是非常通情达理的。  。  。 “无条件接受”是指“在接受儿童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接受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不意味着不切实际和无原则的表扬。  。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  。 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我的孩子太吵了,跳上跳下,到处跑。我只想让他安静一点。我该怎么办?我想说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理解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必须根据他们自己的特点来研究你的成长过程。  。 我们不能同时训练我们的孩子外向、内向、有尊严和活泼。大多数时候,父母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不一致,教养方式容易有偏见。  。 例如,一个像唐僧一样的父母,说话有逻辑,但又特别罗嗦,最后遇到一个猪八戒的孩子,他非常情绪化,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期待快乐的事情。唐僧似的父亲扼杀了孩子们所有的热情。因此,我们说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个性特征。 正如许多家长所理解的,“接受”是不切实际的肯定和欣赏吗?事实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父母应该接受孩子自己的特点,关注孩子擅长的领域的发展。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出色。  。 其次,没有必要在孩子们不擅长的领域做出不切实际的表扬。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当孩子们担心自己的缺点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在某些方面我可能不如别人,但在其他方面我比别人好。总的来说,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逐渐正视和客观地理解自己,而不会因为你的接受而“无法忍受批评和听取劝告”。  。  。 总之,“无条件接受”不是对孩子的过多评价,不容易“标签”孩子,不是批评和责备。“接受”是父母需要具备的基本概念和态度。  。 “接受”本身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方法,但态度会影响方法。当遇到问题时,“接受”会让你更冷静、更不焦虑、更平静。接受也是父母对生活的态度。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