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哭泣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争吵,基本上确定了两人恋爱的基本模式。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 ?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曹雪芹,2010),黛玉第一次吵架哭了。在整本书中,林黛玉在两种情况下会哭,第一种情况是悲悯,自怜,自己一个人孤身投靠在舅舅家里,寄人篱下;第二种情况是和宝玉闹别扭,认为宝玉不爱惜自己。
我们来看看当时黛玉和宝玉为什么吵架?
故事背景:宝玉回家的时候被家丁拦住,家丁们掏空了他随身带着的各种宝贝。黛玉误以为自己送给宝玉的荷包袋子也被拿走了,认为宝玉不重视自己送的荷包,很生气很愤怒。
原文:“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宝玉把荷包搞丢了,黛玉很生气?
对于黛玉来说,荷包不是一个普通的物件,而是黛玉包含了对宝玉的爱情、感情、热情,黛玉亲手制作荷包的时候,一针一线缝制,每缝一针都会想着这个荷包要送给宝玉,宝玉拿着黛玉送的荷包,即使没有和黛玉在一起,都能够想着黛玉。可以说,荷包是黛玉和宝玉的情感纽带物件,黛玉移置爱情(移情)到荷包。
黛玉在荷包上寄托了对宝玉的全部感情。换句话说,两人不能时时刻刻在一起,那么就请宝玉随身携带黛玉亲手做的荷包吧,荷包即黛玉。类似于“见字如面”,见荷包如见黛玉。“送出去的礼物即自我”。
既然荷包是黛玉,那么宝玉应该好好珍惜才对。如果“弃之如敝履”,那么说明宝玉不珍惜荷包,也就是不珍惜黛玉了。
于是黛玉心里面一直存在的无价值感、担心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又被唤醒,也是我们在爱情心理学教学里面经常提起的“不安全依恋焦虑类型”,启动了心里面的不安全模式,开始担心、焦虑、愤怒等,体验到负面情绪。黛玉具有敏感的心灵,当黛玉体验到负面情绪的时候,经常是用哭泣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发现宝玉身边携带的各种配饰都不见了,预估黛玉送给宝玉的荷包也消失了,一下子心里面无意识地体会到焦虑然后转化为愤怒,抱怨宝玉不好好珍惜荷包—两人的感情。
移情到客体
“移情”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第二层意思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与认同。情感投射即在主体知觉上注意到某一个客体(人、物)过程中,当主体情感和想象的强烈作用, 而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客体对象上, 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一致的境地。朱光潜(1999)认为主体将情感移置灌注到客体的移情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
除了将情感灌注到客体上,移情第二层意思是理解和认同。心理学家利普斯认为移情是一种自我外化情感到客体上的过程,但是其原因是一种主体特质、情感、动机等内化到客体上。
“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 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 我们的力量感觉, 我们的努力, 其意志, 主动或被动的感觉, 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 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内向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 更亲切, 因而显得更易理解。”(利普斯,1987)
主体移情客体过程,不是单一的单向情感外移,还有客体特质内化过程,存在主体客体交互过程,当主体移情的时候,主体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客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当主体看到、接触到某物,那么某物已经在主体心理有一个意义,主体对某物理解,并赋予了意义。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借用个人和花的关系,阐述什么是“心外无物”。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黛玉亲手制作的荷包,也就是黛玉的全部爱情,以及对爱情的动力,甚至是整个人生的希望(黛玉的希望和未来都在宝玉身上),全部倾注到荷包里面,荷包即黛玉。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爱心荷包不被宝玉珍惜,黛玉心如刀割,伤心转化为行动,转手拿起剪刀,剪掉另一个要送给宝玉的荷包半成品。
移情的客体类型
利普斯系统地对移情问题进行研究,随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移情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在前面介绍了移情的两层含义,那么客体分为人和物,主体在面对人&物,移情的时候是否有差异呢?又有什么差异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探讨。这篇文章重点讲一下移情的客体类型。
从现象学的视角分析,移情的客体可以是非人的物体,有两种含义:一种诱发主体情感;第二种是隐喻地赋予物体生命。第一种情况在心理学范畴内很常见,而第二类在语言、文学艺术类范畴很常见。林黛玉送给宝玉的荷包,寄托了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属于第一种移情。
对于为什么黛玉可以把情感移置到荷包上,也许这里存在一些文化的因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记载女性会亲手制作“女工”给心爱的异性,比如缝制衣服、制作鞋子等。胡塞尔认为,主体移情到物的现象,完全脱离了事物本身的样子。
主体把情感移置到物体上,超越了物体本身的性质,为物体附加了新的属性。比如黛玉的荷包,已经不是普通意义的荷包,而是负载了丰富的感情。超越物体本质属性的移情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我很喜欢听许巍的歌曲,在手机里会存着,有时候开车也会听,走路也会听,坐地铁也会听。许巍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并没有任何情感,我听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希望、奋斗和安静,赋予了歌曲的情感。几乎一首好歌曲,都可以引起听众的移情,您手机里播放什么歌曲呢?(请在评论区留言,看看都有哪些歌曲是大家喜欢听的。)
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有两个指向,一个指向歌曲本身的音符,第二个指向听众移情后情感,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情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主体感知的行为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