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在气头上,知道这个妹妹脾气不好。自己刚刚又说错话,赶紧道歉。
林黛玉情绪失控了,还是说要分手。
贾宝玉看到这个妹妹又是心疼又是担心,只怪自己嘴瓢乱说话。对着林黛玉“妹妹长、妹妹短的”,一直在赔礼道歉。
这时候,贾母也打听到贾宝玉被贾政逮到考学问,生怕宝玉被贾政“家暴”,赶过来看看这个宝贝孙子。如果贾政动手打宝玉,贾母可以干预一下。
原文:
前面贾母一片声找宝玉。众人回说:“在林姑娘房里。”贾母听说道:“好,好,好!让他姊妹们一处玩玩罢。才他老子拘了他这半天。让他开心一会子罢。只别叫他们拌嘴。”众人答应了。
01
高情商
贾母这句话,说给黛玉听的。她老人家虽然不管家,但是黛玉的脾气,她肯定是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她也肯定清楚。两个小情侣之间磕磕碰碰,她也很清楚。
并且,她走到了林黛玉房门口,礼节上长辈到了房门口,晚辈必须出门迎接。
按照中国的伦理观念,长辈在家里具有权威权,而权威权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迎来送往、仪式性跪拜、端茶倒水等行为。
林黛玉和宝玉没有出来迎接,这种行为不符合礼仪。
按照心理学家程乐华的情境观,关系情境对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贾母在贾府威望最高,贾宝玉、林黛玉再怎么娇气胡闹,也不应该漠视、忽视贾母。
如果不是两人吵架,肯定要出门给贾母请安的。没出门迎接,说明这两个小朋友不合适出来。既然不合适出来,必然是有原因的。大白天的,一对小情侣在房间里干什么呢?
贾母脑子里面快速处理收到的信息。对了,小情侣又吵架了。
贾母在心里也有小算盘,希望林黛玉能够嫁给贾宝玉,一来亲上加亲;二来父母双亡、身世可怜、寄人篱下的黛玉能够有好归宿。
眼看自己已经到了林黛玉房门口,进去还是不进去?对于贾母是一种考验。
如果进去,必然看到小情侣闹别扭的场景,大家都尴尬。
如果不进去,其他丫鬟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也会鄙视贾府家教不严。
怎么办?
贾母随口说出了上面的一段话,这段话好像是在关心宝玉,又好像是给宝玉解围,同时也给自己下了一个台阶。
高,高,真的高!
要说情商,在贾府,贾母要是认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王熙凤、薛宝钗之辈,远远难望其项背。王熙凤太狠,薛宝钗太鬼!以后我们有机会再单独谈谈。此处不做分析。
02
移情-理解
在第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移情的两层,第一层是情感灌注,第二层是理解和认同。
达到对客体的理解,是个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自制力、自知力、自我觉察力的独特生命个体,知觉和感受外界“人-事-物”的目的。
换句话说,移情的目的是主体为了认识客体, 这种认识包含了主体对于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有时候很难区分什么是主体,在此,我们只能用惯例来定义主体:具有生命的人。
贾母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进或者不进,都是尴尬,发脾气也会失去长者尊严,并且她很多年都没有发脾气了,年纪越大,为人处事也越随和,该怎么办呢?
贾母已经猜到小情侣在吵架。
“何不给小情侣提个醒,让他们好好相处呢?”
贾母对着丫鬟说:“……只别叫他们拌嘴。”
意思是:宝玉黛玉,我知道你们又拌嘴了。别拌嘴哦!
在房间里面的黛玉、宝玉当然能够听到贾母的训话。黛玉是何等聪明的人物,完全能够理解贾母的心意,知道贾母心疼自己。一下子转悲为喜,看着宝玉猴急地道歉,也故意给宝玉一个台阶下:“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开你。”
分析黛玉的行为,也是高情商的人。
既然贾母都帮着宝玉说话求情了,黛玉没理由不给宝玉机会。那么怎么给机会呢?难道要宝玉跪下来打脸吗?这种非礼行为,在诗书礼仪之家也是不符合伦理道德。
唯有采用情绪管理的策略方法,采用离开情境的策略。根据情境观理论,当物理情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一旦改变物理情境,人的心理会发生变化。
黛玉离开房间,瞬间改变了两个人争吵的氛围。宝玉也很识趣地跟着出去,顺便把刚刚扔掉的荷包重新带上。
上一篇文章讲过,两个人都把情感投射到荷包上,荷包即黛玉。宝玉重新带上荷包,在仪式上完成了两人的“绝交到建交”的心理建设。虽然动作很自然、很隐蔽,但还是被敏感的黛玉看到了。
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
翻译成大白话:“不要脸。”
说着“嗤”的一声笑了。
各位看官,两个小情侣刚刚还闹分手,搞得两人绝交,眼看着“情感熔断”。在贾母的干预下,两人重归于好,甚至还更好了。
这也是夫妻/情侣吵架可以越吵越好的秘诀。
03
别担心吵架
很多人认为吵架会伤感情,非常担心夫妻/情侣之间的纠纷,有些男生为了掩饰之间愤怒情绪,尽量避免和女生之间的冲突,哪怕意见不一致,也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长期不敢表达自我意见的男生,必然压抑了很多情绪,根据情绪管理理论,负面情绪不会消失,一直会存在让个体产生负面情绪体验(程利, 2009)。
总有一天,压抑久了会爆发,要么出轨,要么提出分手—以极其突然的方式提出分手。
在一个案例中,女生小敏被男朋友突然分手。在毫无征兆前提下,男朋友一次出差回家后,直接告诉小敏:“我们分手吧!我出轨了,都是我的错。”
小敏完全懵的,无法接受。
“怎么好好的,出了一次差就分手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不要走行不行?”小敏哭着,双脚一软,一下子坐在地上。
“小敏,你不要这样,都是我不好,你没有错。我不是人!”啪!门关上了,他草草收拾了一些东西就走了。
房间只有时钟在“滴答、滴答”的声音,小敏看着关着的门,看着房间里面的东西,一切都那么熟悉,可是,现在变得异常陌生。
原来充满爱意的、温馨的家,变得了异常冷清。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小敏男朋友过去不会、不敢和小敏正面冲突,也许是家庭成长背景有关,养成了不冲突的习惯。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夫妻/情侣在一起生活,怎么可能完全意见一致呢?就算是一起出去吃饭点菜,也会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吧?关键的问题不是意见向左,而是如何求同存异。
怎么才能吵架不会吵翻掉,不会吵到“冷战”呢?
最核心的还是:移情。
采用移情的第二层意思:理解和认同。在心理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理解客体的情感、困境、困难, 体会他人的意图、想法、需求,在自己舒服、对方接受的情况下,做一些有利于双方的行为。
这样就不用担心吵架会冷战了,也不用担心吵架会吵翻掉,并且自己的情绪不需要压抑,可以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朱光潜先生也曾经指:“严格地说,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 生某种情感,要想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就要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