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父亲-父神是创造宇宙和自然万物的精神象征,他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并让人类得以繁衍至今。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
对儿子太严,平添对抗,太平易,又成不了揩模。 父亲与男孩的亲密关系要经历早期的自我认同,少年期的疏远,青年的敌意和成年的回归等几个阶段。在男孩生命的成长周期中,父亲在心里的位置是不停地变化着。有位商界朋友张政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对父亲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时,我才六岁,在父亲的眼里,我似乎就已经很大了。他对我有许多要求,让我去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当我摔跟头的时候,他就赞许我是勇敢的男子汉,这些活动成了我儿时快乐的源泉。等我长到十二岁以后,我渐渐觉得父亲与我有了距离,内心也少了那种恬畅的亲密感”。
男孩的幼年时期,父亲与男孩的亲密距离会形成一种彼此的认同困难。医生杨磊告诉我:“我的父亲似乎是一个很沉闷的人,他带厚厚的眼镜,在一所大学教书物理学,在家大多数时间是读书。只要爸爸在,母亲总是严禁我们吵闹,也不准我们用小事打搅他。只是在我犯了大错误,父亲才会走过来严厉的责罚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模糊不清”。
青春前期的男孩,在压抑的内心里父亲都会成为一个假想的“敌人”,一山难容两虎,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几乎是这两个男人心中的自然的奖赏。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男孩'疯狂'的依恋母亲而排斥父亲,这种母子同盟把父亲逼迫成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心理学认为,父亲坚定不移地分化瓦解母子粘着的情感是家庭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男孩的男性化过程中,由于角色重叠,许多父亲在意识上会鼓励孩子男性化,但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又对男孩的男性象征--好冲动,与人打架,无所顾忌的冒险,狂妄自大的胡思乱想,或对邻家女孩想入菲菲等苗头大加挞伐,惟恐星星之火,引来燎原之灾。如若男孩与母亲粘粘糊糊,做事扭扭捏捏,凡事先看父母脸色,意识层面的父亲又会讥讽有加,煽风点火惟恐天下不乱。
小小少年,在性别发展中处于两难的夹逢,无论如何都是输,唯有与父亲保持一点距离才能让内心找到自尊和平静。教育男孩子向男性化发展,父亲需要一种不模糊的模糊原则。张政说:“少年的时候,每当我的野性变得不可遏制,父亲总会先欣赏我,然后再批评我,让我知道什么意味着越界,凡事应适可而止。我现在仍觉得我的父亲对我很哥么”。
男孩到了十八岁,与父亲的关系会变得小心翼翼。李刚说:“十八岁时候,读不上大学,又找不到工作,觉得自己是家庭多余的人。母亲对我很看好,自家的男儿错不了,但父亲满脸的不以为然,我知道在父亲的眼里,我是吃闲饭的”。就我看来,母亲的激励和父亲的'鄙视'同样是李刚在逆境中奋发的动力,家庭内交互的影响中很难细说是与非。
随着男孩的长大,父亲在家庭中不可一世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那时的母亲成了两面和稀泥,为扑灭家庭战火而疲于奔命。几乎所有遭受压抑的青年人,内心都塞满了对父亲的叛离狂想,下意识的要与父亲的追求南辕北辙。面对这样的男孩子,父亲的心应该充满着宽容与接纳,即便是面对带有偏执思想和'张牙舞爪'的男孩,也要学会和平共处。这时的父亲必须相信逆反和叛离是男性成长的必由之路,必须相信,深沉的父爱会引导孩子的情感回归,等待是父亲与男孩子关系中的核心。
男孩对父亲的情感的回归与认同有时像灵魂的复返一样充满中内心的涤净和复活之感。再愚笨的男人,当自己已经成为父亲时,铭刻在心的对父亲的陈芝麻,烂谷子会变得风消云散。杨磊说:少年时期对父亲充满着敬畏,到了青春期,偏激的我已经和父亲势不两立。我经常离家庭出走,逃学,以此来对抗父亲的权威,经常幻想父亲去死。直到我十六岁,父亲因为是大学教授,丑老九,在文化大革命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母亲让我搭便车给父亲送棉衣。到了农场,在别人指点下,在长江边放牧的牛群中找到我父亲。印入眼帘的是一个孤独的,心力疲惫,寒风中颤栗的花白头发的人。他含泪对我说:“父亲对你严厉,使怕你受伤害,现在孩子你要好自为之,父亲已无力顾及你”。我突然觉得内心的坚冰被击碎了,感觉我的心从未与他分离。一个父亲,能得到孩子的这种亲情顿悟和情感回归,此心足也!
父亲与女儿的关系―― 女儿,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情人
相比之下,父亲对女儿的内心接纳远比接受男孩复杂。心理学认为早年的认同困难,少女时代的亲昵引发伦理焦虑,青年期的接纳到情感投射(假想情人)和成年后的依恋与隔离是父女情感历程的几个阶段。陈成说:“在女儿两岁前,我几乎不敢去碰她惹她,好像是怕伤了她,或许怕她哭让人觉得我做错什么。有时远远的看着她自满自足,舞手弄脚的样子,心里觉得她一点也不像我”。
初为人父的男子,对女儿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是完全无知的,在自己的内心历程中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当了一段父亲的人,会体验到对待女儿和对待儿子的方法有所不同。女孩像一个瓷娃娃,你不能随意的敲打她,也不能高声斥责她。对男孩,就要随意得多,被斥责的经历在父亲的心里也许正好是对早年生活温馨的回忆。有女儿的家庭,眼泪一定是不少的,而有男孩的家庭就少不了骚乱,响动和“镇压”。
对少女时期的女儿,父亲的内心会有许多的禁忌。精神分析认为,父亲在与还不懂事的女儿亲密时,会陷入一种内心冲突。他不能确定这里有无性色彩,乱伦的焦虑会让父亲在与女儿的行为中保持谨慎。我曾接触过一些带有神经症倾向的成年女性,当她们对父亲有愤怒时,非常容易在她们对早年的回忆里找到(或建构出)类似的亲密伤害来。
有个女性咨客告诉我,父亲不经意碰触过她身体的某些部位是她成年后敌视男人的意识根源。我对她说:“这只是你对不能很好与男性相处的一种内心解释,你误把它当作了问题原因”。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父亲如果与青春前期的女儿过分亲密,替代了母女间的亲情,会助长了女儿无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妨碍了女儿的心身发展。当她在社会上遭受挫折时,又会反过来把依恋看作愤怒投射给父亲。要让你的女儿健康的长成一个女子,父亲对女儿应该有亲密距离。
女儿十八岁以后,是和父亲情感交融的黄金时代。在许多方面,妻子不再是那么的精彩和迷人,女儿却是青春十足亭亭玉立。和女儿相处的时候,更易唤起父亲和妻子热恋依偎的甜美回忆,女儿在父亲的意识深层是一种对妻子自然的情感补偿。另一方面,女儿的懂事,会让父亲防御之心大大松懈,他可以自如地表达对女儿的喜欢和情感,也可以坦诚的批评她。
遗憾的是,这个黄金时代命定是非常短暂的,随着女儿的情窦初开,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就要面对许多挑战者。一位漂亮的国航空姐小朱说:“每当有男孩子来找我的时候,我感觉父亲的表情怪怪的,他总喜欢瞎掺和,喜欢和我的男朋友叫劲,有时让我难为情”。俗话说得好:“只有渴望嫁女的娘,没有渴望嫁女的爹”,对于母亲来说,少一个女儿,少一个“情敌”。要说清楚父亲对女儿的复杂情感是有几分困难,这些爱与依恋的内容生动的潜藏在父亲的潜意识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女儿出嫁了,父亲也就老了,情感上他已不再执着,不再有玫瑰色的幻想。由于女儿生活中有另一个男人的关系,父亲理性上会和女儿保持距离,但内心思念和牵挂一刻也不停。常言:“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正好是父亲那种渴望拥有却心怀无赖的写照。好在天地间,女儿对父母永远抱有温馨的感觉和持久的关爱,这样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父亲疲惫的心。
愿天底下的父亲,都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和与子女间不了的情。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