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婆和儿媳妇的关系中,为什么婆婆总是站在“强者”的一边,不让儿媳妇空白呢?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健康的母子关系引起的。这种说法有根据吗?如何处理好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似乎需要掌握婆婆的心态,才能妥善处理好婆婆和媳妇的关系。
是什么因素让婆婆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以至于她儿子结婚后会远离母亲,就像失去心爱儿子的痛苦一样?影响“婆媳关系”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
根据发展心理学,健康的母子关系应该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分娩”。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快乐的时光是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在十月怀孕,一旦她分娩,她就经历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过程。当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它就和母亲一样。当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上,逐渐从生理发展到心理,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和成长,有两个“叛逆时期”。这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第一次分离”。“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已经从单纯依赖母亲转变为独立探索世界,尽可能摆脱母亲的干扰,变得独立。
如果第一次分离成功,这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母亲不仅会照顾孩子,而且会把自己的生活集中在自己身上,继续追求自己的情感、事业和成长。孩子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如果“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和“相互依赖”现象。
尤其是母亲自身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挫折,如离婚、单亲、丈夫背叛、家庭事故等。,可能会使母亲把她的生命集中在孩子身上,集中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上。这种母亲情绪不平衡,过于“爱”他们的孩子,从而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期望。孩子们也很痛苦,面对一个“完美”和“严厉”的母亲,他们也很容易发展出“依恋型人格”或“畏缩型人格”——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不想长大。
“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奠定了基础——结婚和成家。如果第一次分居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爱情开始),母亲会感到被孩子抛弃,孩子也会遭受“新婚焦虑”——不适应婚姻生活,甚至潜意识里期望妻子既是“妻子”,又是“母亲”。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位母亲想回到她儿子独自依恋她的情形,但现实不允许这样。母亲的行为出现了“退化”——多变、敏感、脆弱等。事实上,母亲对“行为退化”的心理需求是“儿子的注意力”!
显然,儿子的角色对于如何处理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媳妇和婆婆之间的问题,也是一种“三角关系”。抓住母亲对儿子的依恋和宽容。在处理婆婆和儿媳妇的关系时,儿子也应该恰当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仲裁者”,保持家庭温暖和谐。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通过电话010-88680603或在线咨询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给予您专业的解答和帮助。